傳統(tǒng)與現代的完美融合——望謨縣樂康村過年側記
拔河比賽。
放鞭炮。
布依歌舞。
亮點黔西南訊 農歷大年三十以來,望謨縣蔗香鄉(xiāng)樂康村張燈結彩,喜氣洋洋,人們過了一個傳統(tǒng)與現代完美交融的新年。
2013年春節(jié),樂康村委為活躍春節(jié)氣氛,促進鄉(xiāng)村的精神文明建設,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主要包括聯歡晚會、尋寶活動、體育活動及“十二部古歌”對唱大賽幾部分。大年初一清晨,樂康河邊行人絡繹不絕,人們似乎在尋找什么,原來是“尋寶”活動開始了。村委將2000元獎金以獎票的形式于凌晨時分藏于河邊的草叢和石子底下,每張獎票1到10元不等,獎票面值雖小,卻吸引了全村的男女老少,河邊不時傳來孩子們的追逐聲和歡呼聲,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
晚上,聯歡晚會拉開序幕,各組村民自發(fā)編排的節(jié)目紛紛亮相,中老年歌唱隊以樂康自改革開放以來的發(fā)展變化為主題,濃墨重彩歌頌九年義務教育、交通以及危房改造等政策給群眾帶來的實惠,嘹亮的布依山歌讓鄉(xiāng)親們贊不絕口;舞蹈隊結合當地風土人情,孩子們舞姿優(yōu)美、歡快,眼神中流露出無限童真,鄉(xiāng)村姑娘們表演的“家鄉(xiāng)的味道”等節(jié)目把晚會推到高潮,讓村里的人們回味無窮;小品別出心裁,幽默的語言和滑稽的表演引來了觀眾的陣陣喝彩。大年初二、初三、初四,籃球賽和拔河比賽交叉進行,最有趣的莫過于拔河,全村男女老少紛紛響應,就連年近六旬的婦女都踴躍參加了;顒咏o人們創(chuàng)造了一次近距離交流的機會,拔河過后,大家喜笑顏開,都說xuaauhxah maiz dazraaix(布依語,意為“拉繩子真好玩”,多數鄉(xiāng)親不知道“拔河”一詞,而稱之為xuaauhxah,即“拉繩子”)。大年初六,對歌大賽開始了,女方為2010年縣里評出的“山歌王”廖國芬和岑蓮妹,男方為樂康本土歌手黃道景和王建松。周圍各村寨鄉(xiāng)親都集攏到樂康聽歌,把對歌場地樂康小學的擠得水泄不通。對歌有望持續(xù)四天四夜以上,男方歌手胸有成竹地說要盡可能唱完十二部古歌。此外,村委還組織球隊參加了鄉(xiāng)政府組織的兩。ㄙF州、廣西)三縣(望謨縣、冊亨縣、樂業(yè)縣)籃球友誼賽。
自古以來,樂康就是該片區(qū)的中心。如今,樂康村是蔗香鄉(xiāng)下轄的一個行政村,是本鄉(xiāng)兩個農產品集散地之一,全村400戶, 近2000人。龍灘水電站開工建設后,樂康河下游各村的部分移民陸續(xù)搬遷到此地,戶數不斷增多。過去,樂康村雖然交通閉塞,但這里的信息差不多與外界同步,因為這里世世代代不乏讀書走廣者,這些走廣者便是樂康人了解外界的一個窗口。這要歸功于這里的祖祖輩輩,他們重視教育,縱使家境貧寒也在所不辭。從清朝道光年間的三位秀才至今,樂康已為各部門輸送了各類人才近200名,有在政府部門工作的公務員,有培育祖國下一代的各級教育工作者,有文化界默默耕耘的專家學者以及醫(yī)療衛(wèi)生等各類專業(yè)技術人才。
樂康是布依族傳統(tǒng)文化氛圍十分濃厚的村寨,這里的十二部古歌在望謨縣久負盛名,目前都還在傳唱。清末出生的羅芝蘭先生是當地最有成就的歌師,他總結的十二部歌(25萬字)已被收入《中國少數民族語言話語材料叢書》的《布依族長篇話語材料集》,于2010年1月由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出版。羅先生的弟子遍及樂康及附近各村寨,上文提及的黃道景和王建松就是他的弟子。
樂康的春節(jié)祭祖禮俗保存較為完整,家家都有完好的神龕,有嚴格的祭祀程序,祭品的種類、擺設方式、擺放時間都相當講究。雖然家家戶戶都包粽粑,但不同的姓氏包粽粑的方法卻有不同,粽粑的顏色也不一樣。大年初一,村里都會根據一位精通甲子的長老推算的最佳出行時間和方位舉行出行活動。出行前,人們根據自己的事業(yè)進行模擬打扮,平常做買賣的則扛著桿秤,提起秤砣,一副生意人模樣。大家到達指定地點,一時鞭炮齊鳴,人們手持錢紙包好的香火向各方向虔誠叩拜,口念“來年福祿亨通”等咒語。離開出行地點前,每個人都會摘下許多樹葉,帶回家中。這些習俗背后都有耐人尋味的故事傳說,古風十足。
蔗香港口建設已列為省重點項目,樂康村作為臨港工業(yè)園區(qū)已在省、州政府的宏觀計劃之中,未來幾年,這里將是充滿現代氣息的城鎮(zhèn)。(黃鎮(zhèn)邦 報道)

頻道推薦
共有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