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高收益產品難覓 “飛單”現象屢見不鮮
目前,國有大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大多不超過4%,3.7%至3.8%較為常見,即使是通過薪資卡、網銀等渠道購買,收益率也只是增加0.1個百分點。僅有部分中小城商行的產品收益率超過4%,但有的銀行開放規(guī)模較小,只有2000萬元;有的銀行起點較高,需百萬元起步。理財師建議,對于普通儲戶而言,并不一定要去追預期年化收益率較高的產品,可根據實際資金情況和風險承受能力進行配置。
近年來,“飛單”現象屢見不鮮,“飛單”這種畸形的理財產品之所以有生存空間,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始作俑者無疑是急需資金的企業(yè)。一些企業(yè)因獲取資金渠道有限,于是以高額傭金回報賄賂銀行工作人員,借他們之手,利用銀行場所“騙財”。而客戶之所以會踩上隨時可能爆炸的“飛單”地雷,一個重要原因是經不住高回報誘惑。“飛單”透支的是銀行的信譽,銀行理應強化內控機制,堵塞漏洞,杜絕“飛單”。同時,投資者要多學習一些風險識別技巧,防止踏上“飛單”這顆隨時可能爆炸的地雷。
某理財分析師表示,大部分普通理財產品投資者仍然沿襲銀行“存款”的概念,監(jiān)管層為了防范風險默認商業(yè)銀行“剛性兌付”,而商業(yè)銀行本身站在擴充規(guī)模沖動的競爭角度,主打“安全牌”吸引理財客戶。該分析師認為,要打破理財“剛兌”,首先要提高理財投資者教育,才能順水推舟、平穩(wěn)過渡;而從銀行端來說,可以首先從產品形態(tài)的轉變開始,逐漸讓投資者接受理財產品不一定保本的狀況。從預期收益率型向凈值型理財產品的轉變將會是大趨勢。
據金融界金融產品研究中心統(tǒng)計,本周銀行理財產品周均預期年化收益率跌至3.78%。7天以內的理財產品共有26款,周均預期年化收益率達到3.12%,環(huán)比提高0.03%;8天至14天期限的理財產品共有19款,周均預期年化收益率達3.28%,環(huán)比提高0.21;15天至1個月期限的理財產品發(fā)行16款,周均預期年化收益率達3.92%,環(huán)比提高0.17%;1個月至3個月期限的理財產品是發(fā)行主力,共有552款,周均預期年化收益率達3.79%,環(huán)比提高0.03%;3個月至6個月期限的理財產品共發(fā)行470款,周均預期年化收益率達3.78%,環(huán)比降低0.06%;6個月及以上期限的理財產品共發(fā)行414款,其中6個月至12個月期限的理財產品共有280款,周均預期年化收益率達3.82%,環(huán)比降低0.03%,12個月及以上期限的理財產品共有134款,周均收益率達3.78%,環(huán)比提高0.05%。
從發(fā)行銀行類型來看,各期限預期年化收益率最高的理財產品多來自城商行與農商行。從收益類型來看,高預期年化收益類型均屬于非保本浮動型。從具體各期限預期年化收益率最高產品來看,興業(yè)銀行的一款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以4%的預期收益率奪得8天至14天期限第一的位置,交通銀行的一款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以7%的預期年化收益率居1個月至3個月期限產品收益率首位。

頻道推薦
共有0條評論